<span id="bjsi4"></span>
<button id="bjsi4"><object id="bjsi4"></object></button>
  • <rp id="bjsi4"><object id="bjsi4"><input id="bjsi4"></input></object></rp>
    1. <tbody id="bjsi4"></tbody>
    2. <em id="bjsi4"><strike id="bjsi4"><u id="bjsi4"></u></strike></em>

      <button id="bjsi4"><acronym id="bjsi4"></acronym></button>
      <button id="bjsi4"></button>

      淮河濱城

      信息來源: 信陽日報   發布時間: 2018-08-29   瀏覽次數:  
       【 字體:

        淮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千里淮河中上游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叫淮濱。

        荷韻悠揚的七月,隨河南雜文學會的同仁們走進淮濱,住在東西湖畔繁花似錦的淮河飯店,走在寬闊筆直的淮河大道,觀在氣勢如虹的中國淮河博物館和淮河文化園……這里的一切,令人嘆為觀止,淮濱不愧“淮上江南、夢里水鄉”之美譽。

        位于淮河支流飲馬港口段、新老城結合部的淮濱縣東西湖景區的淮河公園,其中水面3000余畝,是信陽目前最大的城市公園。楚相公園、東湖莊園、音樂噴泉廣場、連心橋、煙波亭、九曲橋頭園區等亭臺樓閣點綴其間。一樹一路,一湖一景,道路、水體、小島互為一體,構成一幅碧水藍天、亭臺錯落、人在景中、景在湖中、湖在城中的風景畫。

        昔日有著“洪水招待所”和“洪水走廊”之稱的淮濱縣,歷史上如同淮河流域一樣,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十年九災。

        淮濱是因防汛而建縣,又因位于淮河之濱而得名。經國務院批準,1952年8月設置淮濱縣,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置縣。

        隨著20世紀50年代初政務院發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和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治淮題詞,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一個大工程在淮河兩岸拉開帷幕。經過淮河上中下游蓄泄兼籌的綜合治理,淮河從此安瀾。

        淮濱注定與水有不解之緣。境內洪河、閭河、白露河四面環繞,淮河干流橫貫其中。全縣現有水域面積1.3萬公頃,擁有林地1.6萬公頃,濕地3400公頃,坑、塘、堰、湖泊9615處。

        我們首先來到千里淮河第一港的淮濱飲馬港,這里是歷史上著名的水運碼頭,也是河南最大的內河港口?;礊I水運業通達淮河、長江、京杭大運河三大河系,航運直達皖、蘇、浙、滬等省市。

        自古以來,淮濱就有“中原出海大通道”之說。據介紹,飲馬港現有船臺240個,500噸級泊位4個,水運企業近30家,貨運船只1700余艘,航運從業人員1.4萬人,年貨運量可達3000多萬噸,是淮河上名副其實的“黃金港口”。

        不僅如此,淮濱還是河南最大的造船基地,現有規模以上船舶生產企業6家,船用配套產品生產企業20多家,年產1000噸位至4000噸位鋼質散裝貨船能力達500艘,同時具備生產20人至50人的小型游輪和沖鋒舟等專用船舶能力。所造船舶暢銷于長江和淮河水系的航運市場,內河航運素有“十船三淮濱”之說。

        隨著一系列國家戰略規劃的實施,尤其是“一帶一路”作為我國新的國際戰略框架,給中國臨港經濟發展帶來了多重發展機遇及戰略遠景,“長江經濟帶”沿岸城市依托其港口打造出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一次次因港而強、因河而興的成功實踐,讓居淮河、臨長江的淮濱看到了建設臨港經濟區的難得機遇。于是,淮濱飲馬港臨港經濟區應運而生。

        淮濱臨港經濟區初步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核心區謀劃項目37個。規劃顯示,“一港六區一廊道”是臨港經濟區的核心片區。“一港”即公鐵水一體化物流港,“六區”分別是港口作業配套區、倉儲物流保稅區、裝備制造區、新型材料區、商務商住配套區和科技文化教育園區,“一廊道”即淮河生態廊道?;礊I臨港經濟區建設遵循“港、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按照“規劃引領、產業支撐、項目帶動”的總體部署,通過集約開發、綠色發展,打造淮河生態經濟示范區,從而加快區域經濟跨越發展和轉型升級步伐。

        您登過淮河發源地太白頂嗎?您到過淮河入??趩?來淮濱吧,在這里可以使您一日走“千里”,盡覽沿淮著名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

        登上雄偉的鎮淮樓,耳聞淮河文化園區,目睹走讀淮河文化景區,令人耳目一新、大飽眼福。

        淮河文化園區規劃面積為5.3平方公里,包括東湖園區、西湖園區、走讀淮河文化景區、新城西區水景。幾年來,淮濱整合各類資金近10億元修建完成環湖路、沿河大道, 以孫叔敖祠為代表的十大景點已建成開放。

        走讀淮河文化景區位于淮濱縣新老城區結合部,總面積4620畝。該區域是原淮河支流飲馬港入淮口段下游的行洪灘區,地勢低洼易澇,主要承擔上游五個鄉鎮雨水和洪水下泄入淮河的任務,屬于典型的“洪水走廊”。

        早在10年前,淮濱縣決定構建淮河文化產業園,整合利用閑置土地,對一大批低洼易澇的土地進行綜合治理,融入豐富的“淮河文化”元素,實施走讀淮河項目,打造成淮河文化展示區、傳承區和集淮河流域的太白頂、淮源亭、孫叔敖祠、淮上茶園、管鮑祠、鎮淮樓、射陽簃、瘦西湖、五亭橋、文游臺、鄭板橋書畫院等沿淮兩岸三省十市著名的自然景觀濃縮于淮濱一地的觀光游覽園,讓游客體現“一日走完千里淮河”的無窮樂趣。

        鎮淮樓本是雄踞安徽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當地人俗稱鼓樓。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800多年。鎮淮樓在宋代叫鼓角樓、譙樓,后來改叫鎮淮樓?;礊I縣在走讀淮河項目建設中,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把鎮淮樓“搬”到了淮濱的“千里淮河”之中。

        走讀淮河文化景區項目采用“以人為本、以文為魂、以水為韻”的開發理念和“梳文”“理水”“建園”“造市”的設計布局,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對河道進行清淤整修和生態修復,把原來低洼灘涂地深挖成湖用于蓄水,把湖區周圍地面填高建成景觀、景點,將淮濱東湖、西湖和新開挖的天鏡湖連為一體,三湖相映,有機串聯起新老城區,拉大城市的綠色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兼具有防洪和休閑功能。建成后的走讀淮河文化景區,也是沿淮流域乃至全國唯一的以“淮河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公園。

        可以說,淮濱人的生活自古以來就與淮河、港口、水運、造船業息息相關。走進中國淮河博物館,聆聽千里淮河的歷史故事,感受著歷史的淮河、治水的淮河、文化的淮河之變遷與發展。

        坐落于淮濱縣城東湖風景區內東山島上的中國淮河博物館,由主體樓、碑林、三賢閣、過島路橋和具有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的圖騰柱等附屬建筑組成。館內設16個專題展廳,藏有淮河流域出土的具有20萬年左右的各類動物化石(鹿角骨、象頸椎骨、脛骨、猛犸象下顎骨、獸蹄)以及淮河流域主流、支流的水標本,以及描繪從桐柏淮源開始整個淮河流域風貌的《千里淮河萬古流》大型壁畫,用豐富翔實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了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現了淮河流域的歷史發展進程、我國人民多年來導淮治淮的夢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

        中國淮河博物館是一座專題反映淮河文化演進發展的人文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的全方位展示淮河流域文明演進的博物館,始建于2008年,建設用地3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700平方米,于2012年正式開館。

        在淮濱,不去期思等于沒到淮濱。期思,一個神奇的地方。這里地勢連綿起伏,域內河湖密布,淮河、白露河、期思河三川爭流,澆鑄出期思古老的文化。這里曾是西周初年蔣國的都城,是中華蔣氏祖根地,是一代名相孫叔敖的故鄉。

        期思是蔣國的都城。蔣國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蔣城是蔣國的都城,蔣國故城為西周至戰國時期遺址。坐落在淮濱縣城東南15公里的期思鎮期思村的蔣國故城遺址,如今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國故城遺址現存的古城墻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長約500米,墻基寬32米,東南有烽火臺一處,殘高約7米至8米,其他墻段殘高1米至3米。除北面靠期思河臺地與城內地平基本相平已無城墻痕跡外,其余三面的古城墻遺址仍斷斷續續清晰可見。

        蔣國作為周代姬姓諸侯國,周公旦第三子伯齡為其第一君主,于凡、邢、祭、矛、胙等為兄弟之國,爵位為“伯”。其始封時間在周成王22年,即周公去世之后的第二年,是成王為感念周公之德而對周公之后的特殊恩遇。于公元前622年前后被楚所滅,前后延續400余年。

        期思是中華蔣氏祖根地。蔣姓以氏為姓,也是以國為姓。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公姬旦三子伯齡受封蔣國,薨后就葬在封都萬壽陵。約400年后,楚滅蔣后于蔣國故地建立期思邑。為了紀念先祖,四處逃難的伯齡子孫相約以國為姓,從此天各一方。因此,史書有“蔣滅于楚而蔣姓出”之說。在今天的淮濱縣期思鎮,還留存有蔣國的故城遺址和伯齡墓。

        期思是楚相孫叔敖的故鄉。史載,孫叔敖又名蒍敖,字艾獵,期思人。其實,孫叔敖并不姓孫,原本出于楚國王室,是羋姓后人。孫叔敖雖然根在楚國王室,但他出生之后已經敗落了,所以荀子、司馬遷都說他是鄙人、處士,鄙人指鄉野之人,處士是隱士的意思。

        孫叔敖最大的歷史功績,應該是興修水利、造福百姓。他在做令尹之前,就領導修建了期思陂和雩婁灌溉工程,開創了我國第一個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在淮河支流白露河、史灌河通過決河引水,順勢而下,充分利用廢舊河道和兩岸的湖沼洼地,做到澇時能蓄、旱時能灌。孫叔敖做了令尹之后,歷史上習慣稱之為楚相。他勵精圖治,大興水利,造福百姓,又領導修建了沮漳河下游的水利工程,使楚國逐漸走向富強,跨入了 “春秋五霸”的行列。但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孫叔敖列為循吏第一人,毛澤東主席在視察淮河時多次提到孫叔敖,稱贊他是中國古代的水利專家,一個了不起的治水專家?,F在的期思鎮政府院內仍保留著孫叔敖廟地遺址和明代的“重修孫公祠”殘碑,在鎮政府西側不遠就是孫叔敖墓地。在淮濱縣城中心東西湖的楚相公園,立有孫叔敖的巨碩雕像。

        期思還是省級自然保護區——淮濱淮南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兔子湖、方家湖、祁湖、月牙湖羅布四周,淮河、白露河、期思河環繞古城。這里是以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環境和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并側重于保護珍稀野生鳥類資源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的保護區。放眼淮南濕地,晴日泛舟湖區,極目遠眺,云蒸霞蔚,碧波蕩漾;陰天憑欄看去,霧遮水面,煙雨迷蒙,景色蒼茫。期思猶如一顆閃亮的珍珠,鑲嵌在淮河之畔。因其風光旖旎,被譽為豫南的“香格里拉”。

        打淮河牌,走特色路?;礊I縣已經確立了建設“濱淮福地、臨港強縣”的總體目標,實施“一城一區三基地”發展戰略(“一城”即水景生態園林城市;“一區”即淮濱臨港經濟區;“三基地”即河南輕紡服裝加工基地、中原食品加工研發基地和內陸船舶制造維修基地),力求用項目的謀劃建設,把淮濱未來的發展愿景變為美好現實。如今,淮濱已先后榮獲中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中國生態魅力縣等稱號。

        彎彎淮河水,滾滾東流去。千里淮河上的淮濱小縣,如今正在譜寫鏗鏘有力的命運交響曲,描繪絢爛斑斕的錦繡華圖。

        (作者:龔立堂 來源:信陽日報8月23日第7版)

      Produced By CMS 網站群內容管理系統 publishdate:2023/02/27 18:10:05
      A片专区
      <span id="bjsi4"></span>
      <button id="bjsi4"><object id="bjsi4"></object></button>
    3. <rp id="bjsi4"><object id="bjsi4"><input id="bjsi4"></input></object></rp>
      1. <tbody id="bjsi4"></tbody>
      2. <em id="bjsi4"><strike id="bjsi4"><u id="bjsi4"></u></strike></em>

        <button id="bjsi4"><acronym id="bjsi4"></acronym></button>
        <button id="bjsi4"></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