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公網安備 41152702000118號
豫ICP備09002785號-3
邑,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縣。春秋時代的邑是隨著春秋時期大國擴疆滅國并邑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統治形式??h邑的設置出現于春秋早期,列國中又以楚國設縣為最早,一縣最高長官稱“公”。楚國正是在政治體制上打破封土食邑的陳規,較普遍推動設縣治民,加強君主集權和地方管理,才從春秋初年 “蓽路藍縷”、“土不過同”的子男小國逐步變成“問鼎中原”的南土大國。據學者考證,楚國自春秋以來設立縣邑20多個,其中白邑就是楚國較早設立的縣邑之一。
《左傳》載楚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子勝于吳,以為巢大夫,號“白公”。服虔注:“白,邑名,楚邑。”杜預注:“白,楚邑也,汝陰包信縣西南有白亭。”白公就是白邑的縣公。白公勝是楚平王孫,太子建的兒子,叫勝,一名王孫勝,因其父受迫害,從小就逃亡在吳國。楚惠王時,被令尹子西召回任巢大夫,封管白邑縣事,又稱白公勝。楚惠王十一年,白公勝發動政變,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成為楚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因此,史書對白邑有記載,后世學者對白邑也進行了研究。古代地理典籍中多把白亭、白城和白公勝封地聯系一起來敘述楚國白邑的地望。那么楚國白邑究意在什么地方呢?其實楚國白邑就在今河南省淮濱縣所轄淮河以北的地域上。下面結合史志中關于白邑的記載和淮濱縣地理區位,就楚國白邑地望探索如下。
首先從白亭說起,白亭據史料記載應在今淮濱縣的新里、楊集一帶。亭是秦漢時期行政區劃稱謂,相當于今天縣以下的鄉、鎮建制。白既稱亭說明秦時不再設為縣制而降為亭,像漢高祖劉邦就當過泗水亭長。白亭在之后的縣、里、保建制中又繼而稱為白亭里。由此,白的縣城即白城自然也就成了白亭或白亭里的治所。這就是古代地志常把白亭、白城、白邑相聯系的原因。說白亭在淮濱縣的新里、楊集一帶,是因為這一帶和史志中記載的白亭方位完全符合?!对涂たh圖志》包信縣條說:“白亭里在(包信)縣東南四十二里。”《水經注?淮水》說:“(淮水)東經白城南,楚白公勝邑也,東北去白亭十里?;此謻|經長陵戌南,又東青陂水注之。分青陂東瀆,東南經白亭西,又南于長陵戌東,東南入于淮。”楊集、新里同屬新里鄉,之間相距7里,又西北距息縣的包信鎮(舊史包信縣)三十六里,符合《元和郡縣圖志》所說的距包信縣東南四十二的方位記載。
楚國白邑的建立可能源于陳國的壺丘之地。楚穆王弒父自立后,努力向淮域經略。楚穆王四年左右滅江國(河南羅山),使楚國在淮河上游兩岸以息、樊、黃、江等故邑為據點的地區連成一片。不久又滅蓼(河南固始)、蔣(河南淮濱淮河南岸)、六(安徽六安)、英(湖北英山)等國,并于楚穆王九年趁勢伐陳,意圖據淮河兩岸的據點向中原發展,此次伐陳攻取了陳國重要別都壺丘城?!吨袊沤竦孛筠o典》載:“壺丘,春秋陳邑。左傳文公九年,楚侵陳,克壺丘。壺丘在河南省新蔡縣東南。”只說了方向,沒點明具體位置?!端涀?汝水》記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水又東分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東南經白亭北,又東經吳城南……又東北屈,經壺丘東,而北流注于汝水,世謂薄溪之水。”說壺丘在汝水南岸,薄溪水以西?;礊I縣城舊稱烏龍集,明清設薄溪里,按水經注所標的位置壺丘古城應在今淮濱縣城西北,固城以東西湖大港入洪河(舊稱汝水)一帶。清乾隆《光州志》卷36古跡志云:“(息)縣東北澗頭里有神丘城,舊志謂世傳其名,始末無所考,不知即深丘也。”澗頭里領保一,就是今天的淮濱固城集,古深丘不知何謂,但今固城東,西湖港入河口西有古丘頂文化遺址。古丘亦或是壺丘的訛讀,這需要今后的考古或出土文物來證實。楊寬先生在《春秋時代楚國縣制的性質》一文中說:“楚的縣制是由滅亡的小國的舊都和邊地的別都改建成立,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從‘國’或‘都’的制度轉化而來。它是直屬于國君的別都的性質,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古今地理雖然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大的河流或水利工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淮濱作為楚國白邑的舊地史籍上、地理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歷史信息。
(作者簡介:尤新峰 淮濱縣文廣新局退休干部,淮河博物館顧問)